维持长久驻军。”
&esp;&esp;“当年让冯胜撤军,就是因为这个原因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插话道:“今日不同往日,这几年朝廷陆续往那边迁徙人口。”
&esp;&esp;“据我所知,嘉峪关以内已经有了超过五千户人口,足以支撑一支军队常驻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为了应对河套和陕北高原荒漠化,我们即将对那里的人口分布进行调整。”
&esp;&esp;“可以将一部分人迁徙到河西去。”
&esp;&esp;“前两年可能还需要朝廷支援一部分粮草。”
&esp;&esp;“等那些人扎根,河西将再次繁荣起来。”
&esp;&esp;“到那时我们应该也完成休养生息了,正好出兵西域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思考许久,依然没有做出决定,而是问朱标道:
&esp;&esp;“你如何看?”
&esp;&esp;朱标说道:“接下来几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,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,有能力支撑对河西走廊的开发。”
&esp;&esp;“但前提是,军队必须要保证百姓的安全,不能被北元袭扰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此事简单,堡垒计划先在河西施行。北元敢来,牙都给他们硌掉。”
&esp;&esp;朱标点头道:“那我没有什么意见了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这才点头,说道:“好,就这么办了,咱这就……嗯,标儿你看着办吧。”
&esp;&esp;朱标也没有推辞,当即说道:“好,我这就将魏国公他们找来商议,制定全盘计划。”
&esp;&esp;接着几人就河西战略进行了讨论,完善了许多细节。
&esp;&esp;顺便还聊到了西域战略该如何施行。
&esp;&esp;陈景恪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将西域战略全权交给晋王实施,朝廷只要给予支持就可以了。”
&esp;&esp;朱标也非常支持,说道:“三弟想在碎叶川建立自己的封国,想必他会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,甚至对陈景恪的建议,他还十二分的满意。
&esp;&esp;没有因为立场关系,就随意猜忌打压别的宗亲。
&esp;&esp;事实上陈景恪让朱棡去西域,还真有自己的小心思。
&esp;&esp;那边宗教氛围浓厚,用暴力手段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。
&esp;&esp;但又不能彻底将那里摧毁,否则重建会很麻烦。
&esp;&esp;朱棡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选。
&esp;&esp;一来他塞王的身份,不用害怕背黑锅,敢于下手。
&esp;&esp;二来能力确实很出众,能掌握好那个平衡。
&esp;&esp;之后大家又追溯了一番汉唐时期,经略西域的往事。
&esp;&esp;朱元璋等人说的基本都是班超,西域都护府,安西军,屯田之类的。
&esp;&esp;陈景恪则重点提到了一个人:
&esp;&esp;“博望侯张骞,是有文字记载以来,华夏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。”
&esp;&esp;“他不只是看,还身体力行的去做。”
&esp;&esp;“若没有他的开拓,华夏不知要何时才会将目光放在那里。”
&esp;&esp;“以他的功绩,完全有资格在史书里独享一篇传记。”
&esp;&esp;“只可惜,他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符,功绩被掩盖了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立即说道:“那就给他加上,大明单独为其列传。”
&esp;&esp;朱标也没有反对,说道:“为他写一篇传记,倒也不是不行,还能激励大明子民勇敢的走出去。”
&esp;&esp;这时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:“咱本来还在想,应该给赵秩什么样的封号,不如就封他个博望侯吧。”
&esp;&esp;第295章 建文?嘉文?
&esp;&esp;接下来,朱标利用年前的最后时间,召集徐达和五军都督府的众将领开会。
&esp;&esp;众将很好奇朝廷为何会临时更改计划,但却并没有反对此事。
&esp;&esp;深入草原去寻找早有准备的也速迭儿,并非明智之举,大概率是无功而返。
&esp;&esp;打河西走廊就太简单了,而且战略意义更大。
&esp;&esp;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,很快就制定了全套的河西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