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sp;无数读书人为之哀嚎恸哭。
&esp;&esp;各种诅咒、谩骂声也蜂拥而至。
&esp;&esp;“独夫、独夫……”
&esp;&esp;“蒙古人朝孔庙射了三箭,元朝国祚不足百年而亡。”
&esp;&esp;“你朱元璋敢屠戮圣人之后,大明必二世……三世而亡。”
&esp;&esp;有官吏在承天门前撞墙而死。
&esp;&esp;无独有偶,很快各地都有相似的事情传来,多达上百起。
&esp;&esp;看着这些消息,陈景恪心情反而好了许多。
&esp;&esp;华夏几千年文明,确实养出了许多酒囊饭袋,但永远都不缺真正的忠贞之士。
&esp;&esp;这些人赴死的动机,看起来很愚蠢,但又何尝不是忠义的体现呢。
&esp;&esp;我无法守护心中的道,那就陪着道一起去死吧。
&esp;&esp;对于这些自杀的人,老朱是很不屑的,在朝堂上大发雷霆。
&esp;&esp;要求将这些人曝尸荒野,并将其家人流放。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吐槽,这特么都成路径依赖了,动不动就流放。
&esp;&esp;然后他干咳一声,给朱雄英使了个眼色。
&esp;&esp;朱雄英秒懂,立即站出来劝阻:“……皇爷爷,这些人的行为虽不可取。
&esp;&esp;“然其能为心中所信赴死,可见乃忠贞之士也。”
&esp;&esp;“我大明乃天地正统,若对他们施加惩罚,岂不寒了天下忠义之人的心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以为,不但不能惩罚他们,还应当给予嘉奖,并准许其家人将其荣葬。”
&esp;&esp;群臣都有些惊讶,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出来劝阻,还能说出这样的话。
&esp;&esp;这……这……这简直就是第二个陛下(朱标)啊。
&esp;&esp;群臣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。
&esp;&esp;如果有数值条的话,那么这些人对朱雄英的忠诚度,直接提升了好几十个百分点。
&esp;&esp;老朱自然知道朱雄英这么做的打算,收买人心吗。
&esp;&esp;虽然对那些人的行为很不满,但他更想给孙子多加一道光环,于是就说道:
&esp;&esp;“看在太子求情的份上,咱就不惩罚他们了。”
&esp;&esp;“不过奖赏就算了,免得有沽名钓誉之辈依此求名。”
&esp;&esp;此事就此揭过。
&esp;&esp;群臣见他真能劝住老朱,就更感到高兴。
&esp;&esp;心中期盼,太子早日掌权吧。
&esp;&esp;陈景恪则暗自唏嘘,这些人啊。
&esp;&esp;将来有他们哭的时候。
&esp;&esp;不过他也能理解大家的想法,老朱的手段太恐怖了,两相对比可不就显得朱标和朱雄英仁慈吗。
&esp;&esp;不过事情远没有结束,紧接着朱元璋下旨:
&esp;&esp;“理学忤逆、无道,当罢黜之。”
&esp;&esp;对于这一点,群臣早有心理准备,倒没有太大的反应。
&esp;&esp;毕竟,经过之前的一连串打击,朝堂已经没有理学的代言人了。
&esp;&esp;其他学派,自然不会为理学出头。
&esp;&esp;还有一点就是,大家并不意外此举能成功。
&esp;&esp;至少短期内很难罢黜理学。
&esp;&esp;很简单,理学独显这么多年,哪个读书人没学过?
&esp;&esp;是你说罢就能罢的了的?
&esp;&esp;不过是你罢你的,大家学大家的。
&esp;&esp;但紧接着,老朱的下一条命令却让群臣再也绷不住了。
&esp;&esp;“从今日起,科举不得以理学思想答题,违逆者废除”
&esp;&esp;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:“陛下,理学独显百余年早已深入人心,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罢黜。”
&esp;&esp;“若不准士子以理学思想答题,恐科举无法进行矣。”
&esp;&esp;老朱竟然没有生气,而是恍然大悟,道:
&esp;&esp;“你不说咱都忽略了这一点了,不让士子以理学答题,确实很难。”
&esp;&esp;对于他的善纳谏言行为,群臣非但没觉得高兴,反而都升起不好的念头。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