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海棠情欲>情欲小说>从电影抽取技能> 从电影抽取技能 第1144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从电影抽取技能 第1144(1 / 2)

一部电影的成功,除了质量过硬,营销运作同样重中之重。

像“年度最佳”这种标签,往往就是靠这种策略炒热的。

莉迪亚舒了口气,起身离开时走到杜笙身边,低声说:

“晚上来我家,阿曼达准备了一套新玩具。”

杜笙原本打算今晚好好休息一下,结果又要开启“拉锯战”?

“别等晚上了,现在就去。”

泰勒、布莱克还在家里,不能厚此薄彼。

莉迪亚毫不犹豫:

“走,上车。”

杜笙看向马姚伟,后者打了个电话,轻轻摇头:

“没发现狗仔跟踪。”

于是,杜笙开着莉迪亚的法拉利,载着她直奔别墅。

路上,经过奥尔森姐妹家门口,没什么烟火气息。

杜笙随口问了句:

“她们迁家了?”

莉迪亚似笑非笑看他一眼:

“没,全家去纽约度假了。”

杜笙没再多问,因为刚下车,穿着薄纱长裙的阿曼达就已经款款迎了出来。

………

这天晚上,剧组和索尼在炒作《通缉令》男女主角的同时,也拉开了口碑营销的大幕。

烂番茄网站第一时间解禁评分,新鲜度高达889。

与此同时,tc(tacritic)也公布了影片的媒体综合评分:

801分!

通常来说,试映后迅速公开各项评分和评论数据的电影,往往表现不会太差。

相反,那些等到全美上映才解禁评分的片子,反而更容易成为烂片。

好莱坞在这方面玩得炉火纯青,控评手段层出不穷。

于是,各种关于《通缉令》的好评,如潮水般涌现在传统纸质媒体和互联网上。

《好莱坞周刊》用大号加粗标题发布了一篇软文:

“《通缉令》,今年最棒的特效动作片之一!”

在网上,类似的宣传文章也铺天盖地:

“《通缉令》是杜笙最佳打斗之作!”

《洛杉矶新闻》专栏作家格林达撰文称赞该片:

“我认为,《通缉令》树立了特效+动作美学的新标杆,

杜笙的表现一如既往出色,成功演绎出角色从无助、沉默到爆发的极限……”

与此同时,斯嘉丽也频频登上各大节目。

她与主持人相拥的照片背景,正是《通缉令》的海报。

为了增加曝光率,杜笙同样参加了北美好几场路演活动,

并且时不时被狗仔拍到与泰勒、布莱克逛街,进一步提升影片的关注度。

在北美这边,电影上映前男女主演的每一次亮相,每一分曝光,都有可能转化为实际的票房数字。

英雄与三角恋等词眼,在北美市场尤其具有吸引力。

………

火上浇油

四月中下旬。

北美院线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,《通缉令》将在3360家影院开画!

足见影院方对这部影片的票房前景充满信心。

不仅如此,杜氏门徒、笙fan们也纷纷行动起来,号召粉丝们第一时间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。

斯嘉丽目前位列好莱坞女星人气前十,她的号召力同样为票房加分不少。

就连老戏骨摩根·弗里曼也在中老年观众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
以好莱坞成熟的预案推测,一部电影在上映前这段时间的表现,基本就能预示成败。

而《通缉令》收获的,全是市场的积极反馈。

说起来,这部片的宣传早在三月份就开始预热了。

那时候杜笙刚凭借两部电影入围奥斯卡,还拿下了最佳小金人奖,热度正高。

索尼顺势推出花絮宣传攻势,迅速吸引了大众目光。

到了四月,宣传更是全面升级。

等杜笙一到北美,接下来的时间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。

报纸、电视、网络、地铁站、公交站,线上线下齐上阵,哪儿都能看到《通缉令》的身影。

截至目前为止,宣传费用已经烧出去一千多万美元,预计整轮下来得花掉两三千万。

这也没办法,商业大片想要大卖,前期造势必须猛。

像小罗伯特·唐尼主演的《十二宫》,也是一样砸了不少钱做宣传。

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档期里,你不打广告别人就打,

谁先抢到观众眼球,谁就能占得先机,形成“人从众”效应。

对《通缉令》来说,这笔钱花得值。

电影本身标签多多:惊悚冒险、警匪动作、俊男靓女、子弹特效、合家欢……

几乎涵盖了所有吸引观众的元素。

目标就是尽可能拉拢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。

而宣传重点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